
一向和美国不太对付的朝鲜又出来和美国政府公开对线了,只不过这一次的对线并非只是单纯地过一过嘴瘾而已,辟谣才是根本。
近日,朝鲜国防省装备总局方面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中指出,美国近期散布的有关俄朝两国进行武器交易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朝鲜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向俄罗斯出口武器弹药。美国炒作的此类消息只是阴谋论,追求卑鄙险恶的政治军事目的才是根本。
此外,声明还强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论研发生产和拥有军事装备,还是跟其他国家进行交易,这些都是朝鲜的合法权利,轮不到任何人对此指手画脚。
美国人到底干了什么招致了朝鲜方面如此义正词严的回应?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我们还得把目光移回到9月份的早些时候。
9月初,美媒《纽约时报》刊登一篇题为《美国最新解密情报:俄罗斯向朝鲜购买武器》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朱利安·巴恩斯信誓旦旦地写道: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受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军工的供应链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俄罗斯开始被迫向那些本就孤立无援的国家寻求军援,比如伊朗和朝鲜。
文章援引美国军事专家弗雷德里克·卡根的话称,朝鲜或许生产不了太多高技术含量的武器,但提供152毫米炮弹又或者是122毫米火箭炮还是没问题的。
文章还说,不像芯片,大口径炮弹和122毫米火箭炮不是什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要是连这种东西都要靠找朝鲜帮忙才能解决燃眉之急,可想而知如今普京政府的处境有多艰难。
就和西方媒体之前披露过的所有涉俄“内幕消息”一样,《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来源。
炒作这种根本不可能得到俄朝两国官方信源佐证的消息,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媒所能得到的直接收获有两个:
一是狠狠地恶心了一把普京政府。自二战结束以来,苏联/俄罗斯就一直是世界上军事工业最强大、军贸出口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包括朝鲜在内的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军工体系,都是仰仗着苏/俄军工的哺育才成长起来的。也正因此,时至今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所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上面,我们仍然能够嗅出浓郁的俄罗斯气息。
现在,《纽约时报》的编辑们只需要动一动笔杆子,就能把俄罗斯最引以为傲的军事工业贬得一文不值,并且还在舆论上营造出了“师傅要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求徒弟帮忙”这种既视感来,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莫大的羞辱,更别说是一向心有傲气的俄罗斯了。
二是顺势栽赃了一把朝鲜。朝鲜经历西方制裁的时间比俄罗斯长得多,而且至今也没有解除。受联合国武器禁运相关协议的制约,朝鲜同任何国家开展军贸都是“非法”的,俄罗斯也不例外。如果此次炒作成功,美国不仅可以离间俄朝两国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趁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延长或加大对朝制裁。
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朝鲜方面才会在时隔半个月之后“旧事重提”,专门就《纽约时报》月初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澄清。
有人或许会觉得,既然连朝鲜自己也说了,跟谁做军贸都是朝鲜的自由,何必还要自降身段陪美国媒体打这场嘴仗呢?无论有没有这档子事,否认了不就落入美国人的话术圈套里头了?
这种理解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一件事情一旦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那它背后的逻辑恐怕就没有那么想当然了。
美国是站在俄朝对立面的一方,甚至可以说是仇敌,这一点无须怀疑。既然是敌人,那么美国用上包括舆论战在内的手段对俄朝进行攻击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而事实上,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身为世界霸主,美国在舆论界的霸权优势,甚至比军事和金融等领域的还要大,所以美国媒体打起舆论战来鲜有对手能够匹敌。但这并不表示弱势一方就应该乖乖站着挨打。
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舆论场上同样如此。有回应总比没回应好,没回应那就完全是美国人单方面说了算,想怎么编就怎么编,这样不仅俄朝关系会蒙上不白之冤,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朝鲜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那些陷害你的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有多无辜。俄罗斯和朝鲜如今所面临的舆论困境,相信许多中国人也深有同感。相比这两个国家,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恶意中伤只多不少,我们因此也会在外交层面上作出回应,只不过这样的回应并不总是能得到民众的理解,有时候甚至还会被认为过于软弱,除了耍嘴皮子什么也干不了。
要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回应,那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着了人家挑拨离间的道了。谣言就像灰尘,你不去打扫它是不会自己乖乖跑到垃圾桶里的。俄乌冲突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伊朗和朝鲜都被西方拿来做过文章了,我们也是时候打起精神来了。